劇情簡介:
《門當父不對》的女性版,珍妮彿洛佩茲和珍芳達飾演一對鬥法的婆媳。
珍妮彿洛佩茲飾演的女強人遇上生命中的Mr.Right,兩人到了談婚論嫁的階段,
然而到了見家長的時候,她才發現這個未來婆婆可怕的習性,究竟這個「野獸婆婆」是否造成良緣的障礙?
真的很不紅欸我找不到預告片
這部電影是關於婆婆跟媳婦之間的戰爭,
婆婆是一個單親媽,而且有公主病...
其實就是台灣常常隨處可見的婆媳戰爭,只是她更誇張化,而且,也更直白。
在台灣大家常說「寡母」+「獨子」=千萬不要嫁, 一個屋簷容不下兩個女人,不要跟他媽搶兒子。
因為當一個女人沒有另一半,獨自帶大兒子,兩人「相依為命」、又沒有再交男友有新的另一半的情況下,
兒子對媽媽來說不但是自己生活的重心外,更是一個「異性的投影」,
會把感情依靠在兒子身上,
這種情況不僅會發生在單親媽媽+獨生子的情況下,
也很容易發生在父母感情不和+獨子/獨生子的組合。
常看婚姻板討論,有些人會說「身為婆婆就是原罪」「女人就是希望婆婆都去死」,
老實說,並不是這樣的。
在很多可怕的婆婆出現以前,其實婆婆就跟公公的存在是一樣的,
就是老公的媽而已。
電影裡有一幕女主角跟婆婆一起喝咖啡,
婆婆洋洋灑灑說了一大堆關於他們婚禮的想法,
什麼教堂婚禮、坐馬車進場之類有的沒的,最後被女主角打斷,
「不,那些我通通不要,不要宗教儀式、不要馬車。」
美國人很敢說,拒絕那些別人的安排,因為他們成人後習慣自己作主,
而很多台灣人則把婚禮當成「父母的成果發表會」,
只能默默被擺佈辦一場自己不想要的婚禮。
在這部電影最後一段,女主角跟男主角婚禮當天,
婆婆非常挑釁的穿著屬於新娘顏色-白色的禮服,
一度女主角決定放棄與婆婆的戰爭婚不結了,
婆婆終於清醒,她最希望的不是兒子幸福嗎?
於是最後女主角對婆婆開出了條件。
「降低打給凱文的頻率」
「以後孩子的教養方式由我和凱文決定」
「以後所有的假日...每個聖誕節、感恩節、生日、學校運動會...我要你都在場。
「我要你愛他們、寵他們、教他們我和凱文不會的事。」
這一段話道出了一個媳婦真正希望的事,
也是我今天想聊的主題(好像在說前面都是廢話XD),關於「界線」。
鄧惠文醫師說過:『婆媳問題往往是親子問題。』
除了同住的生活習慣外,常常會讓媳婦覺得不爽的,
不外乎「擅闖房間沒隱私」「亂翻/亂拿東西」「管很多」
「對於決定的事都要插手」「插手管孫子的教養」「家務事抓交替」...等等。
台灣人跟美國人不一樣,跟父母同住是常態,
所以不管到了幾歲,父母都習慣把兒子當孩子,
尤其是身為媽媽的,當兒子要結婚時,沒有意識到兒子是「成家」,
而把它當作是「找另一個女人來代替我照顧兒子」。
這有什麼差異呢?
前者是「兒子長大了,有了自己的家庭,自己的事情自己決定」,
另一個是媳婦「只是一個接手的照顧者,兒子還是我的小寶貝」。
這兩者給予的界線就會不同,而台灣很多的婆婆往往是處於後者,
加上傳統「媳婦是嫁進我們家的人」的觀念,婆婆往往就不懂得遵守界線而造成衝突。
我沒有要你完全不可以參與我們的生活,也沒有要拒你於千里之外,
但是我家的東西要怎麼擺是我們夫妻間的事、
我生的小孩要怎麼教怎麼帶是身為父母的我們的事、
我家的家用怎麼分配是我們家的事、
我家的碗筷衣服浴室地板誰洗是我家的事。
如果我需要你的意見我會自己去問你,不需要對我們指手畫腳。
這個小小的道理,要是多一點婆婆能懂,
那麼婆媳問題應該可以減少很多了我想~